为加强古籍文化保护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提升大学生古籍认知与保护素养,营造重视古籍传承的良好氛围,由国家图书馆(国家古籍保护中心)主办,江西省图书馆(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)和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承办的“古籍保护课程走进校园”活动,于2025年11月4日下午,在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图书馆B203学术报告厅举行。活动特邀江西省社科院胡迎建老师主讲,他以《黄庭坚与江西诗派作诗技法隅谈》为题,解析江西诗派理论与黄庭坚诗法特点。讲座由江西省图书馆学会副秘书长,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张书美主持,江西省图书馆特藏部主任,副研究馆员刘景会出席,全校130余名师生参与本次活动。
讲座伊始,胡迎建老师以“黄庭坚并非九江人,实为南昌人”的趣味考证破题,顺势引出“黄庭坚与江西诗派作诗技法”的核心议题。通过梳理诗派构成要素与地域属性争议,系统探讨了江西诗派的形成基础、核心特征以及传承脉络。继而指出江西诗派以杜甫为宗、以黄庭坚为核心的传承逻辑,众多诗人因黄庭坚诗歌“全由学力、有迹可循”而追随学习,形成了交流密切的创作群体,同时重点介绍了黄庭坚诗法的三个核心要素:一是拗律,打破传统律句的平仄约束,以奇崛的拗句构建独特韵律,承继杜甫拗律传统却更显峭拔;二是句式,跳出“二二三”“四三”的惯常节奏,创新运用“三一三”“二五”等多变句式,避免板滞拘束;三是炼字,极致追求“字眼”的锤炼,常以动词或精准字词点睛,历经反复打磨达成“有眼则活”的表达效果。这不仅彰显了其诗学理论的系统性,更构建了宋代诗歌“尚意”风潮的重要支柱,为我们鉴赏和理解江西诗派的艺术特质提供了新视角。

在师生互动环节,学生就江西诗派“以才学为诗”是否削弱情感感染力、模仿名家易生搬硬套以及读诗为何常感无趣难懂等问题提问。胡迎建老师逐一解答,指出黄庭坚用典因诗体而异,建议写诗需长期练习、多读古今作品,并说明多数诗难以共鸣实属正常,鼓励学习者掌握词法、借助想象理解诗意。这些回答既解析了创作技法,也化解了学习困惑,使江西诗派的魅力与学诗路径更为明晰。


讲座在听众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。胡迎建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,不仅点明了江西诗派“点铁成金”“夺胎换骨”等核心技法的精妙所在,更生动展现了黄庭坚及其诗学思想穿越千年的生命力。这场内容丰富的学术活动,让年轻学子深刻体会到传统诗学内涵,为在场师生及古典文学爱好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宋诗艺术殿堂的大门。校图书馆未来将举办更多此类高品质的讲座,让古典文学的精髓在当下焕发新的生机。
文稿:赖蓉、欧锶怡、周雨娟
图片:戴翔、张瑞琛、周妍彤
一审一校:杜玉玲
二审二校:蔡 明
三审三校:黄志刚